圖源:網絡
基礎與臨床的深度融合
這次的教改是基礎和臨床眾多學科在教學上的一次深度合作,是教學上真正的融合?!搬t學基礎綜合+器官系統課程”為主的課程模式,打破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醫學人文等學科內部和學科之間的界限,在一個系統中融合了多門相關的課程。
2020年,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改全面梳理了臨床醫學的醫學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將原基礎醫學階段的主要課程整合為3個課程群:人體形態功能調節課程群,包括解剖、組胚、病理、生理、神經生物、病生理和藥理;分子細胞與遺傳課程群,包括生物化學、細胞生物、醫學遺傳;感染與免疫課程群,包括免疫、微生物、寄生蟲。三大課程群共同構成“醫學基礎綜合”課程,介紹基礎醫學總論內容,為學生學習器官系統課程奠定基礎。
目前的教學模式,力求基礎和臨床之間不再有銜接的問題,在臨床階段的學習中有基礎,在基礎階段的學習中有臨床,一環套一環,全部穿插在一起,這是真正的整合,而不是簡單的拼接。
在整合的基礎上,不同專業的培養模式和方向更有側重,學生的培養更有針對性。比如,基礎方向的學生以科學思維的訓練為主,臨床方向的學生以臨床思維的訓練為主。
授課老師也要“動起來”
對于教師來說,重新備課是很大的挑戰?,F在的一節課,我們至少要用一到兩周的時間重新備課,不能再沿用之前的課件了,甚至是完全重來。重新組織講課的內容和順序,重新編排每一句話。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們都有深度參與,并且也學習到了很多跨學科的新知識。比如,與其他學科的老師一起備課,大家互通有無,討論哪些地方應該講得再深一點,哪些地方可以略掉或讓別的老師去講。教師之間進行分工合作,使整個課程更加合理化。
所以,對于授課老師來說,教學改革既是挑戰,也是歷練。希望通過教改,讓所有老師都能“動起來”,以老帶新,都能在這個課程整合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
同時,老師真正走進了學生的課堂,和學生的距離更近了。我們要求每一位授課的解剖老師走進課堂聽課,要知道上一位老師講的是什么,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接課。
按原來的授課方式,我們大可不必如此,周周一起備課,磨合多年,彼此都清楚對方講授的內容。但是現在不同了。前一位講課的可能是神經生物學老師,也可能是臨床骨科醫師,只通過線上溝通備課,還是不太到位。
因此,我們要求解剖老師走進課堂,和學生一起聽課。從2019級的學生回到北醫的第一天起,我跟他們幾乎每周都能見面。
在教學上我們還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探索——一個課堂上同時有兩位老師。
我們當然希望一位老師講授,最好既能講基礎又能講臨床。但是人的精力和認知是有限的,側重于基礎的老師對臨床的掌握往往不到位,而側重于臨床的老師對基礎的研究可能沒那么深入。短時期內如果我們做不到兩方面都精通,又想做得更好,該怎么辦?能不能讓基礎和臨床的老師同時出現在課堂上,穿插著講?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在人文、思政與專業課的融合上有了更大的空間,也就是在課程思政上有所加強。如在課程中穿插學科發展史、人文思政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內容,并且通過組織主題活動,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他們對母校的熱愛,讓學生更早地接觸臨床,增強醫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心。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相關的教學研究,希望能夠總結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形成好經驗,進行推廣。
發散思維解決關鍵難題
拓展教學空間不只是教室面積的擴大,更要合理利用現有的教學空間。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空間的多功能化和優化組合。
比如,解剖的實習室除了上課,還可以做一些相關的臨床解剖學研究、教學演示等,甚至可以做新教具的研發測試。另外,形態學的實驗室也可以和功能的實驗室整合使用,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實驗教學平臺。
目前,3D、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已經應用到了解剖教學當中,我們從前年又開始研究MR(混合現實)。比如,在實體解剖時,解剖的臺子是實的,標本也是實的,戴上MR眼鏡后,就能看到標本當中虛擬的血管、神經,可以很好地引導解剖操作。我們在研究此系統今后能否用于臨床手術,在手術之前進行個性化掃描,提前進行多次模擬手術訓練。
這就是我們未來交叉學科要做的內容?;A醫學不僅能與臨床、影像、生物信息、生物材料、圖形學、人工智能等多學科進行交叉,還能與考古、歷史等學科進行交叉。在教改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發散思維,進行更多探索,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來源:教育信息速報